中国文学研究论著汇编 共320册
作 者:
价 格:224000.00元/本
出 版 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字 数:
开 本:
I S B N :
所属分类:古籍类
内容简介
百年回望:《中国文学研究论著汇编》出版座谈会纪实
(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讯 杜军)2019年4月27日上午,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百年回望:《中国文学研究论著汇编》出版座谈会”(以下简称“出版座谈会”)在北京紫玉饭店紫光楼五层会议室圆满举行。
《中国文学研究论著汇编》(共320册)(以下简称“汇编”)由天津古籍出版社2019年1月正式出版,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和独家发行。
来自全国2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高校图书馆馆长,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6家媒体人,以及出版投资方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紧接着,赵敏俐教授逐一介绍了与会的嘉宾,并主持出版座谈会第一阶段的领导与部分专家学者的致辞。
此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邱运华书记,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杨庆存院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特聘教授刘福春,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宇也相继致辞。
邱运华致辞说:汇编的出版是对中国民间文学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度的肯定,也是对民间文学学术在建设新文学进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高度认同。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年,建国70年。我们当下大家都在总结,把20世纪上半年的学术史展现出来,实际上不仅是总结100年的问题,也为我们70年的总结提供了参照,意义很重大。
杨庆存认为:汇编具有思想高度,历史深度,同时还有学术高度,主要讲了三个特点——
首先是创新性。这部书的角度很新,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层面来说,中华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文献的汇编传播流逝。从《诗经》到《四库全书》,甚至个人的文集,都是如此。所以这部汇编从学术的角度,收编了这么多不易得到,不易看到的文献资料,非常难得。二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它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学术文化建设的一种基础工程,一个重大工程。到目前来说,专门从学术角度来汇编的资料,不多见,所以也可以冒说一句是开风气之先。学术是文化的最高形态,一代有一代之学术,能够把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成果汇编起来,为大家研究,为学术思想的提升提供方便,这可以说是很大的功德。
其次是实用性。这部书是为学者,为学界,为学术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首先,提高了效率,之前我们收集资料花的工夫非常大,有了这部专业性很强,针对性很强,系统化很强的书,我们就可以节时省力地收集到想用的资料。第二,是有用,体现在提高质量上。有了这部书,我们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论文研究的成果,专著研究的成果,甚至教学讲授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一编在手可以很显著的提高质量。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显现出它的有用性,有这么一部书就会相应的提高研究生学习或者开展研究的起点,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很实用的。并表示这部书对于中文学科的研究生是非常实用的。并准备回去让研究生院、让图书馆一定要订购这部书。
第三是启发性。这更是一个突出特点。在历史大变革,社会大变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敏俐教授在序言里写道,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学术文化,这是值得深思,也是一个深层思考的问题。这部书可以说做了一个大的贡献。建设中国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有了这部书对中国文学研究来说,就变得不是那么艰难复杂,起码提供了一种方便。对于如何创新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研究新学派,引导文学研究,奠定中国文明大国,文化大国相匹配的学术地位,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杨庆存教授还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刘福春认为:这部书汇聚文学论著700余种,煌煌320卷,不要说现在看到,当时一听,就不能不让人心动,很了不起。从两个意义上来讲,一个是民国文献的保护或者叫抢救方面,这部书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现代文献或者也称为民国文献,虽然最长的也只有百余年,但书报刊纸质文本,因为纸张酸性强,老化十分严重,已经基本临近阅读和使用的极限。现代文献在图书馆也没有很重视,都是随便堆到哪,不像古代文献有湿度温度等的考虑,所以保存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另外还有一些人为的破坏。他说,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看到敦煌遗书,但是却可能看不到民国的书刊。
另一个方面,在专业性上它的难度与贡献都要大于图书馆做的汇编。因为图书馆做的只是限于自己的馆藏,而专家做的会把与专业相关的文献都集中到一块,得涉及很多个图书馆馆藏,所以难度大,故而特别感谢并非常敬佩唐威公司来做的这个事情。
许多人觉得很多相关文献在网上都能找到,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如果要做一个专业的文献的话,就要有一个高度,有一个目标。想完成这个目标,就不能单纯依靠网络,一则远远不够,再则也不可靠。
房宇致辞: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房宇在最后致辞中,就汇编的出版过程及社会影响做了汇报。她十分感谢赵敏俐教授等各位主编、副主编、编委,认为如此阵容强大、文学研究资历深厚的队伍更是增强了我们三方的文化自信,正如专家用20个字形容的,汇编是“规模空前、收罗经博、名家主持、刊密传真、原貌再现”。她还表示将继续加大出版投资力度,年内将出版汇编的续编共2卷,力图将近300种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著文献再度汇编成卷,为专家学者研究服务,为将民族文化瑰宝更好地保存与传承下去助力。她最后表示,此项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全赖在座的各位大方之家指导、支持、参与,在此特别恳请予以帮助。
一、发言中所涉及的四个方面话题
其一,复旦大学徐志啸、四川师范大学赵义山、武汉大学尚永亮、四川大学李怡、首都师范大学李均洋、福建师范大学郭丹等教授从继往开来、保存传承这个角度出发,将汇编的立项出版总结为(用赵义山先生的话)三个“大”:即大工程、大战略、大功德。
汇编的出版作为一项大工程,既有汇集之力,又有传承之工,还有开发利用之效,更有历史存照之用,这需要眼光和气魄。没有眼光,发现不了这样的一个历史的遗产。没有气魄,这样的320册是编不出来的,而且后边还要出续集,这个量非常之大,所以气魄非常大。汇编留存记忆,泽披当代,利及后人,因而也是一个大战略。在今天的这种形势下,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能够致力于我们现代学术著作的编汇,应该是一个造福学界,功在后世的一件大事。这体现了一种文化情怀,非常好非常深的文化情怀。并且从立德、立功、立言角度讲,这个为前人苦心成果的汇集出版是积善积德的,是个大功德。
其二,河北大学姜锡东、北京大学廖可斌、首都师范大学尹小林等教授认为,汇编的出版一个重大的价值就是抢救和保护文献,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从抢救方面来看,过去的纸张,中国古代的纸张一般来说可保留1000年,但是近代以来,用工业化方法制造的纸张大概不会超过100年。现代文献或者也称为民国文献,虽然最长的也只有百余年,因为纸张酸性强,老化十分严重,并且有些都已是页黄残破,零落不堪,已基本临近阅读和使用极限,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最后可能对我们整个文学和文化的研究,造成重大损失。现在国家图书馆有个非常重大的任务,就是对民国文献的脱酸,不脱酸的话很快就不行了。许多民国文献离现在已经快100年了,其实有的到70年或80年也就不行了。因此,汇编这套书的整理出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从保护方面来看,从文学史的角度,从史料角度,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文献也是国之瑰宝,同样需要做一个保护的工作。因为一些图书馆收藏了很多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但损坏严重。以现在的技术,再好的技术也会在不断的损毁。所以现在把它们影印再版,让更多的学者看到,这首先是保护下来,这是盛世千秋之功德无量的好事。并且,从利用方面讲,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利用越多越好。保护了半天,馆藏封锁起来不利用是没价值的,且早晚会毁掉。所以利用也是一种保护。
其三,中国人民大学李炳海、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青岛大学刘东方、北京大学傅刚、吉林大学沈文凡等教授从学术与学科建设的角度,认为汇编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启发性,即汇编所处的转型期对我们当今所处的转型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从学术层面上说,现在讲传承、讲创新性发展,但是以前都讲的是古籍。实际上清末到民国也是重要的历史,尤其民国时期很多研究成果,是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这个转型出现了大量名家名著。汇编体魄宏大,不仅仅有文学史,还有文学研究,还有现代文学,还有戏剧、戏剧史、戏剧理论研究,对于开拓当今学人的研究视野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特别是对现在年轻一代学人的学术研究,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便利作用,也能够真正的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汇编出版以后,大家就有了共享平台。汇编对整个的20世纪的学术史,至少是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史的贡献,不可估量。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术史,关于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应该是以我们这套书为基础的。所以,规模如此巨大的这套汇编整理出来以后,我们此前的学术史甚至有可能是要有改变的,有一些是要重写的。另外,汇编具有的这种学术研究的成就,虽然有一些内容后来发展了、超越了,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但是在总体的积累上,很多著作的个性上,我们不如这一代学者。我们的学术积累,我们的思想敏锐性都没有超过他们。他们研究的一些精华的观点,有很多没有得到阐发,还是值得认真地去阅读学习的。以后好多博士论文从中也可以找到很多课题来做。
从学科角度讲,煌煌巨著给文学学科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利好,有着很好的学术史价值。我们现在的许多所谓的研究,无非就是重复。而学术研究一定要往前推进的话,必须要了解过去,看看过去都做过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不至于总是重复。百年回望,确实需要回过头看看,我们的学术怎么走过来的,不能数典忘祖。是这一代人给我们创造了我们当代的学术规范,我们当代的学科。这个回顾,实际上不是为了单纯回顾而已,我们未来的学术怎么开展,未来的学术怎么走,其意义还是在这。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傅道彬及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同样认为汇编也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五四运动改变了我们的文学观念,比如说以情节、形象、语言技巧这些方面来论定文学的标准;文学的观念,强调平民的文学;文学研究的逻辑化,实证化。我们过去的中国文学最大的毛病就是不逻辑化,也不实证化,还有体系化等方面。五四运动整个改变了我们文学研究的格局。一直到现在,它是一个枢纽时代。我们现在必须饮水思源,必须用这种方式,我们恐怕现在也只能够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五四,用这个来纪念五四运动。因为五四给我们提供的是:使我们从一个古代人走向现代,中国人变成了现代人。这是它的功劳。最重要的两点,科学和民主,使我们的学科变成一种科学,不再是古代经典似的。所以这个贡献是很大的。这是这套书的更重要的一个价值。
第一,应尽量保持原著原来的形态。因为原版有着所在时代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封面,包括后边的一些广告。刚才几位老师也有谈到,都认为把它保存起来可能更完美,更理想一些。
第二,关于编选上的增补与补遗问题。现在汇编体魄已经很大了,但还应该更大一点。其实应该就是整个的20世纪上半叶或者是民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著的所有的都应该收进来,不留遗漏与遗憾,以全为追求目标,虽然这样当然很困难。
第三,建议在每册书脊上把所包括的一种或者是两三种图书在书脊上展示出来。
第四,关于题要、总目、总目提要、作家小传和索引
这样一套大书,每本书前面如果有一个说明,搞一个题要,便于读者对整个汇编的情形有一个总体概念,但不要太长。还有,就是要再做一个总的书目,这样就可以将来可以把这套汇编持续不断地做下去,这样就形成整个百年的汇编。
另外,还可以编一个作家小传。作者小传不要长,200-300字就行。为什么编作家小传,因为好多辞书都把现在作家搞错了。
最后,为了方便读者,最好能做一个索引放在后边。
第五,关于相关学者弟子与家族问题。民国以来大学者大多有再传弟子,甚至传了多少代,他们都在分头做这些工作。适当的考虑这些再传弟子们的资源,看看能不能把它利用上。这样的话可能就更准确。还有一部分就是属于家族性的,虽然版权它已经过了,但是作为家族的一种荣耀,他们会始终关注着这些书的出版。所以也可以适当在更大的平台上,把这些后代的人信息加入进去,能通过他们再进一步的了解,使这部书在价值上生发一点新的意义。
第六,关于对外发行问题。广岛大学已经有购买意向,建议更多的开放国际的交流空间。
第七,关于电子版、数据库、数字化产品问题。可以解决没有地方藏书,更方便使用,传播的范围更广等问题。
此外,还就适当突破中国文学研究范围、适当突破1949年时间界限、论著选编与分册出版问题、微信群推送意见与后续出版合作问题等等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出版座谈会在热情洋溢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 出版座谈会花絮 ※
在踊跃发言期间,四川师范大学赵义山教授即席感赋一首小曲《[中呂·山坡羊] 祝賀中國文學硏究論著滙編出版座談會即席感赋》,更是令人感奋,为出版座谈会平添风采。诗云:“風雷激蕩,雲横霧障,條條蹊徑憑開創。滙華章,聚滄桑,沉浮起落江潮漾。曠代知音多讚賞。功,不用講;德,不用講。”
(专家学者们在样书前留念)
2019年5月5日